加速释放“人工智能+”的催化效应
- 2025-09-14 02:14:25
- 919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加速释放“人工智能+”的催化效应
专家简介金培振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编者按
人工智能(AI)正催生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产业成为大国经济与科技竞争的主战场。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这其中,“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认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必要性,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与困难,有哪些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本期《锦观智库》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培振。
前沿趋势
抢占高科技产业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主导权
锦观智库: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产逻辑,推动制造业加速步入“智造时代”。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前沿趋势如何,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必要性何在?
金培振:准确把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抢抓AI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对于培育智能时代增长新动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AI科技赋能的“人工智能+”产业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从大国竞争角度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抢占高科技产业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主导权的关键所在。我国在AI论文、专利申请和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突飞猛进,其全球占比已经赶超美国和欧盟。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AI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必须立足现有的产业禀赋优势,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助力把握竞争战略主动权。
二是AI科技加速向高效、经济、易用方向迭代演化。快速迭代演化的AI科技是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石。从AI科技路线看,呈现“大模型与小模型并进、云端与端侧协同”特征,朝着多模态、具身智能以及AI4S(AIforScience)方向发展,自监督学习、因果推断、强化学习以及跨模态学习等AI技术进展显著。“人工智能+”正迈向大规模产业化的临界点。从AI风险治理看,AI科技引致了隐私泄露、深度伪造、信息茧房、性别与种族歧视等伦理风险,凸显制定AI科技治理框架的紧迫性。
三是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呈现加速演进趋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是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其中,AI产业化依托大数据和算力,以AI人才为支撑,形成多元垂类模型驱动的新型产业格局。在AI算力方面,我国则加快提升自主算力,国产AI芯片产能预计到2026年实现三倍增长。产业AI化是传统产业通过与AI深度融合实现能级提升。在“AI+制造”领域,中国浪潮AI工厂具备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此外,在“AI+能源”领域、“AI+通信”领域等,我国众多企业已经初具规模。以上例证表明,依托AI推动生产制造和产业链协同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支点。
现状及短板
AI正加速与各行业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锦观智库: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短板?
金培振:在AI产业化方面,2025年上半年,我国AI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体系和企业数量等方面位居全球前列,在智能芯片、基础智能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无人载具、具身智能等领域呈现一定优势,主要体现为:一是依托先进制造业和成熟互联网产业,构成从“硬件”到“软件”、从上游技术基座到下游应用场景的全链条AI产业体系;二是AI核心产业及联动产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4年我国AI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三是AI产业具有坚实技术支撑,涌现各类通用、行业以及端侧大模型。国产AI产品正与办公协同、教育普惠、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场景深度融合。我国AI产业化的短板体现在:一是涉及AI产业化的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研究相对薄弱;二是支撑AI产业的高端器件遇到短期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三是AI产业化面临较高的区域、产业制度协调成本,亟待完善顶层设计和规划。
其次,在产业AI化方面,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旨在推动AI与各行业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我国的产业AI化主要体现在:一是AI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截至2025年2月,全国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二是形成覆盖多领域的产业AI化生态群落。AI大模型在制造业、金融、电信、电子商务等垂类领域广泛应用;三是AI赋能居民智能化生活。如电商平台的在线直播消费、依托全栈全谱的医学影像AI研究等。四是催生大批新模式和新业态。通用型AI驱动了具身智能加速爆发,虚拟人、数据标注与数据管理等新兴产业亦呈现迅猛增长态势。我国产业AI化的短板在于:一是产业链融合不够系统。AI应用在产业上的整体渗透率不高,重大应用场景存在碎片化、体系化不足的问题;二是数据与人才供给不足。海量公开数据未能有效储存利用,复合型AI应用人才短缺;三是数据安全与伦理治理滞后。数据标注与虚拟人等新兴产业存在质量与可信度不足、隐私保护和制度保障不健全等风险;四是亟须形成AI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在AI领域的创新孵化、风险投资和企业成长服务等方面,相关生态链的协同效应仍未充分激发。
对策建议
开源开放战略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锦观智库:如何推进“人工智能+”产业本身的发展,加速释放“人工智能+”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催化效应?
金培振:首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应坚持全国统筹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在“十五五”期间,“人工智能+”产业应布局若干重点区域,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建议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新区”“示范区”,在政策制度、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打造不同类型、模式和特色的发展样本。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大战略区域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先行先试。例如,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引导区域内AI企业跨链协作、优势互补,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链主”企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完善跨地区及跨区域的规划衔接、技术标准互认、测试数据共享、基础设施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等协调机制。
第二,加速释放“人工智能+”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催化效应。鼓励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利用AI技术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一方面,针对新兴产业特点和需求,深入挖掘AI应用场景,推动AI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具备高技术附加值、强创新驱动力与广阔市场前景,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方向。应针对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领域,前瞻布局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前沿未来产业领域。
第三,充分发挥AI投资基金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支持效能。应重视科技金融体制创新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高校与初创企业的协同效应。建议由国有投资公司牵头,联合行业龙头设立AI母基金,发挥在整合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本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重点布局基础设施、前沿方向和关键环节。依托子基金聚焦大模型和端侧AI应用,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并购整合等方式,推动产业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母基金与子基金的联动作用,优化AI研发与产业生态,助力打造世界级AI产业集群。
第四,以开源开放战略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以开源开放战略构筑AI发展生态系统,有助于打破行业垄断、应对不确定性、激发创新者活力和保障AI安全发展。一是引导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投身开源创新,做优做强开源组织、社区与平台,依托国内市场规模和产业体系优势,推动开源成果应用与AI科技深度融合;二是吸引海外企业与开发者融入中国AI开源生态。支持本土AI企业“出海”,提供模型、算法、应用和算力服务,鼓励外资与顶尖科研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三是推动科研院校与企业、社会组织深化产教融合,系统培养各层级AI人才,建设布局合理的卓越人才体系。
第五,健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型制度保障体系。建议尽快开展AI领域相关立法调研,在全球AI科技和产业竞争中,保持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对接。具体应从AI发展进程中代表性的难点堵点问题入手,例如在语料数据确权、知识产权保护、数据中介与数据信托等市场主体培育方面有大量法律法规需求。鼓励地方立足实际,以包容审慎的原则推动地方立法先行先试,分领域、分专题推行渐进式立法,为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AI法治体系提供经验参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钟文
- 上一篇:严浩翔次次被骗次次上当
- 下一篇:第一批吃西贝罗永浩菜单食客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