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国家都负债, 那么欠谁的钱呢?

  • 2025-07-21 22:45:37
  • 341

美国欠下了36万亿美元的债务。这个数字大到几乎难以想象,但它确实是欠别人的钱。人们常把矛头指向中国,说它是最大的债主,确实,中国持有约75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但问题是,中国自己也深陷债务泥潭,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而且还在增长。那这些债是谁买的?大部分在中国各家银行手里。而这些银行,同时也持有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它们既买中国的、也买美国的、也买全世界的债。听起来很绕?确实如此。你越往深里看,就越发现这团线根本理不清。

每个国家都在借,也都在贷,于是全球债务总额已达300万亿美元,是全球实际经济规模的三倍。既然全世界都欠了这么多债,那到底欠谁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答案却异常复杂。它不是什么会计把戏,而是一个线索,暗示着表层之下正酝酿着更深层的变化。答案揭示了一个事实:现代世界并非建立在稳定之上,而是建立在流动之上——一场永不停歇的借、贷、再投资的循环。这是一段关于全球债务如何成为现代世界引擎的故事,以及一旦人们真的停止放贷,将会发生什么。

这听起来像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麻烦,仿佛只是政府表格上一个吓人的大数字,实际上却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早在银行、硬币或纸币出现之前,“债”不过是一句承诺。想象一下,春天你借给邻居一袋粮食,等到秋天他再还你,也许多还一点作为感谢。没有利率,没有复杂合同,只靠信任。几千年来,人类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时你现在就需要某样东西,却只能以后再付钱——债的核心不过如此:用明天的钱解决今天的问题,就这么简单。

个人借贷后来演变成更大的游戏。国王要修城堡,帝国要造舰船和大炮,可没有一个金主能独自承担。17世纪的英格兰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查理二世准备与荷兰开战,国库却空空如也,贵族们又不愿借钱。于是他们尝试了一种新方法:把债务切成小块卖给公众换现金。老百姓拿到一张书面承诺,到期连本带息偿还。办法很简单,却改变了世界:国家不用加税、不用掏空国库,就能筹到大钱。到了20世纪,这套玩法走向全球。

两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规模前所未有。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把美元定为全球金融核心,各国货币盯住美元,美元盯住黄金。但黄金有限,而经济要增长;美国开支激增,流通中的美元远超黄金储备。于是1971年,尼克松总统切断美元与黄金的最后联系,金本位终结。从那以后,货币成了所谓的“法币”——不靠黄金,不靠实物,只靠政府一句话。政府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如果说这是永无止境借债的配方,那确实如此。从80年代起,全球债务爆炸。各国发现,借债不仅战时好用,还能拉动经济增长。于是大借特借:修学校、补公路、甚至把经济带出衰退。借债成了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共同的进步引擎。久而久之,它不再是最后手段,而是常规操作。今天,一切建设、一切危机应对、一切承诺兑现,都靠这套机制。结果就是如今这座高达300万亿美元的全球债务山,是世界年产出的三倍以上。打个比方:把100万美元一张张叠起来,有100米高,约30层楼;10亿美元能叠到100公里高,够到大气层边缘;而300万亿美元,能往返月球50次——这就是我们谈论的债务规模。

既然每个国家都在借,那它们到底向谁借?如果人人都欠钱,谁在收钱?说到国债,人们很容易想象某个阴暗的大佬幕后操控、攥着所有钞票。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现代债务不再走直线,而是打圈循环。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美国——全球负债最多的国家。你可能好奇,谁有钱借给它?惊人之处在于,大约70%的美国国债其实欠的是美国人自己。美国向自己借钱,流程是这样的:政府发债,承诺连本带息偿还,就像你跟银行贷款一样。

谁买这些国债?很可能就是你。当你把钱存进银行,它并不会躺在金库里;银行要让钱生钱,才能给你利息,于是放贷、投资、买债。目前,美国商业银行持有近1.8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比巴西或加拿大整个国家的GDP还多。债券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们是闲置资金最安全的去处之一:不像股市那样天天上蹿下跳。当然,利率会随政府调控经济而变:80年代曾高达15%以抑制通胀,2020年疫情复苏期又降到1%以下以刺激消费。可一旦你买了债券,利率就锁定到期,政府之后怎么折腾与你无关。如今一张十年期美债每年稳拿4.5%,几乎零风险,收益却不错。这正是债券和债务大受欢迎的原因。

买债券的远不止银行。手握大笔资金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投资机构都在做同一件事:买债收息。2024年,美国养老基金把四分之一的钱投进债券;保险公司更高,六成以上资产都是债券,既稳又低风险。于是,老百姓的储蓄悄悄变成政府的贷款。政府付的利息又回到这些机构手里,他们再买更多债券,再收更多利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钱在贷方与借方之间无休止地来回。国与国之间亦然。

美国约30%的债务在海外,因为外国政府和银行也像美国机构一样,把闲钱换成美债。钱借进来,到期还出去,再借进来,循环往复。别忘了,不只是美国这样,全球各国都在借、都在贷:日本人的储蓄贷给荷兰人,荷兰人的储蓄贷给巴西人,巴西人的储蓄又回流美债。全球债务不是一堆等着爆炸的欠条,而是一张相互交织的循环网:储蓄变贷款,利息再驱动循环,大部分资金从未真正离开体系,只是换了手、换了形。

政府借来的钱全花光了,将来怎么还?答案是:再借新债还旧债。听起来像耍无赖,但这正是全球经济的根基。那系统为何能一直转?为何世界不干脆停止借债?因为如今从经济到政治,一切都围着债务转。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是:债务就是增长的燃料。政府借、政府花,钱在经济里转,企业多赚、工人多拿、大家再花,形成正反馈,推着经济膨胀。

中国19%的财政支出靠借债,每五块钱里有一块是借的;美国更高,四分之一,与其教育和福利总开支相当。政府一旦停借,就得削减支出,资金断流,企业收入下滑、工人失业、消费萎缩,循环瞬间逆转,经济翻车,谁都倒霉。希腊就是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投资者恐慌,拒绝再买希腊债券,希腊借不到钱,财政瞬间枯竭。四分之一的公务员被裁,工资缩水三成,几年内GDP暴跌25%。政客懂,老百姓也懂:没人想听紧缩,大家只想政府继续花钱、经济继续增长,于是没人靠“勒紧裤腰带”当选,借债成了唯一选项。

有时借债不仅关乎增长,更关乎生死。经济危机来袭,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人们突然不花钱,经济停摆。唯一的出路是政府出面,替大家花。当年美国一年就借了3.8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经济的近20%,中国、欧洲无不如此。这不是选择,而是必须。可借来的钱终究要还,如果政府早已把税收全花在维持经济上,拿什么还旧债?答案还是再借。债务于是永远留在系统里。像德国、瑞士这类富国,债券被视为安全,低息循环轻松;而发展中国家则不然,高息让每一次“续贷”更贵,债务开始自我吞噬。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就落入债务陷阱,只能不停借钱付旧债利息。

于是,当美国人问“我们为啥不能停止借债?”真相是:不能。压在我们身上的债务,恰恰是整座经济的支柱。这就引出一个更令人不安的问题:这真的能永远持续吗?无论循环多顺滑,暗流中的风险正在积聚——政府避谈、无人愿面对的风险。随着政府持续发债,债务与利息越滚越大,预算里越来越大的蛋糕被拿去还旧账,而非建新学校、医院或道路。债务占GDP接近100%如今被视为“正常”,几十年前却是灾难。只要借钱便宜、债主有信心,这不算问题;可一旦风向变了,投资者不肯再借,利率就会飙升。政府常用的一招是印钞,听起来简单,代价却是通胀:钱多了,每块钱更不值钱,物价飞涨,储蓄缩水,百姓变“穷”。

极端如委内瑞拉,2010年代末为还债狂印钞,物价几周翻一倍,面包从10玻利瓦尔涨到几百万,货币几乎废纸,普通人毕生积蓄一夜蒸发。即便温和通胀,也会让本币贬值。发展中国家更惨:它们常借美元,一旦本币贬值,用本币还债更贵;负担加重,债主开始怀疑偿还能力,于是索要更高利息。政府若借不到钱,怎么还旧账?削减开支?加税?印钞?每条路都难走,后果严重,而且未必能筹到足够资金。一旦国家既找不到钱、账单又同时到期,便只能违约——主权版“断供”,但风险不止一套房,而是整个经济。更糟的是,违约后没人愿再借钱给“老赖”。

当体系因债务而脆弱时,人们开始寻找“硬货”。眼下正是如此:2025年,天量资金正涌入黄金,理由充分——年内金价已涨近28%,美元却跌近9%,创三年新低;银价创13年新高,矿业股GDXJ指数暴涨近45%。大银行也放话:摩根大通看2026年中金价到4000美元,高盛、美银同声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