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行器, 中企斩获海外大单, 后续会不会需要空中警察维持秩序
- 2025-07-21 23:08:56
- 811
E20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倾转旋翼构型载人电动飞机,专为城市空中交通(UAM)和短途城际出行设计。以下是其核心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的全面解析:
一、核心技术与设计创新
1. 倾转旋翼构型
E20采用6旋翼设计,其中4个可倾转旋翼在垂直起降时提供升力,巡航时转为水平推力,兼顾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与固定翼飞机的高速效率 。这种构型使其巡航速度达26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320公里,远超多旋翼eVTOL(如亿航EH216-S的130公里/小时),200公里航程可覆盖大部分城际需求 。
2. 安全冗余与适航标准
动力系统:配备6台赛峰智能电机,采用分布式电推进技术,单电机失效不影响飞行,满足民航等级安全指标。
结构设计:电池包嵌入机翼(Cell-To-Wing技术),降低客舱火灾风险;倾转舵机通过高低温、振动等数百项环境试验(DO-160G标准),确保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
适航进展:2023年10月型号合格证申请获中国民航局受理,预计2026年完成审定,成为亚太首个取证的倾转旋翼eVTOL。
3. 绿色与经济性优势
零碳排:纯电驱动,0碳排放,巡航噪音仅40分贝,显著低于直升机 。
低成本运营:800V高压架构支持20分钟快速充电,运营成本低至2-3元/公里/人,仅为直升机的1/4 。整机售价700-800万元,远低于传统通航飞机 。
二、研发进展与测试验证
技术验证:2021年起,25%、50%缩比验证机完成试飞及倾转过渡测试;2023年全尺寸原型机总装下线,累计完成600余架次、近100小时试飞,验证了倾转过渡飞行包线 。
国际合作:与阿联酋Autocraft签署10亿美元订单(350架),计划在中东部署低空旅游和城际航线;与赛峰、民航大学等合作推进适航审定和供应链整合 。
三、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规划
1. 短期(2025-2026年)
低空旅游:替代直升机,服务景区观光(如湖北武汉试点),利用现有直升机起降场降低基建成本 。
城际通勤:覆盖30-150公里短途需求,例如苏州至上海仅需30分钟,填补高铁与公路间的效率空白 。
2. 中长期(2027年后)
规模化运营:芜湖总装工厂投产后,预计年产能数千架,票价目标3-4元/公里/座,接近高端出租车水平 。
全球化布局:依托“一带一路”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与Autocraft合作探索阿联酋适航认证路径,推动国际标准互认 。
四、竞争优势与行业定位
1. 技术代差:倾转旋翼构型在速度、航程、载重比上优于多旋翼和复合翼eVTOL。例如,E20的200公里航程是亿航EH216-S(30公里)的6倍,且可复用直升机起降场,而小鹏汇天旅航者X2(双座、续航25分钟)更适合城市内短途。
2. 政策红利:中国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2025年首批200亿元专项债支持起降场和智联网建设;时的科技获芜湖市政府土地、资金及场景支持,加速产业化进程 。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1. 技术瓶颈:电池能量密度(当前约285Wh/kg)仍需提升,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500Wh/kg)或于2026年后应用,有望将航程延长至400公里。
2. 法规适配:需建立低空交通管理系统(UTMISS),解决空域划分、飞行规则等问题。中国计划2025年建成国家级低空监管平台,为eVTOL规模化运营铺路 。
3. 市场培育:需通过试点积累用户习惯,例如武汉都市圈的低空客运航线已启动,目标2027年实现常态化运营 。
结语
E20 eVTOL代表了中国在电动航空领域的技术突破,其倾转旋翼设计、适航进度和商业化规划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随着适航取证和产能释放,预计2027年后将成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重构城市与城际出行格局。正如时的科技创始人黄雍威所言:“eVTOL不是玩具,而是未来交通的基础设施。”这一判断在E20的技术路径与市场布局中已逐步显现。
素材来源于网络新闻